Flipboard 是 social magazine 的開創者,公司于 2010 年 1 月成立,產品上線于 2010 年 7 月。至今快 2 個年頭了,已先后發布 iPad 和 iPhone 兩個版本,不久后將推出 Android 平臺的版本,其全球下載量至今已超過 840 萬。Flipboard 于去年 12月 發布中文版本進入中國,在國內也有諸多類似產品出現。借 Flipboard 創始人訪華之際,愛范兒就 Flipboard 的產品設計、內容以及其中國本土化問題采訪了 Flipboard 創始人兼 CEO Mike McCue。
感謝我們的美國成員李棟的翻譯工作,他將在 5 月 21 日- 23 日前往紐約報道 TechCrunch Disrupt NewYork 大會,敬請關注他給我們帶回來的報道。
ifanr:對于閱讀產品而言,你認為給用戶創造良好的閱讀體驗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Mike: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細節上,我們有留白、字型的選擇,用戶怎樣去翻頁去瀏覽內容等這些細節的東西我們都在做。關于留白,我們是把網頁重新進行排版,就像一本雜志一樣,用戶看到的是很優雅的界面,看到他們想看的內容,我們也有全頁的廣告。在 Flipboard 上能看到旁邊很多留白的地方就是讓讀者看得更加舒服。
ifanr:良好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關于設計,也有硬件和內容方面,怎么結合?
Mike:Flipboard 有 iPad和iPhone 版本,稍后我們也將發布 Android 版本,Android 設備有不同尺寸的屏幕,但我們預計將會在所有的觸屏設備上都推出 Flipboard。
我們現在有兩種不同的尺寸,一種是 iPhone,一種是 iPad,不同尺寸設備上用戶使用習慣是不同的,看 iPad 的用戶習慣一般可以描述為躺在沙發上,很放松很舒服地翻閱,像看雜志一樣。iPhone 設計就與 iPad 不一樣,像有一疊卡片,上面是新聞以及你關心的人的動態,用戶可以在排隊買咖啡或者坐車時拿出來翻翻,這兩種習慣是不一樣的。而 Android 設備有大有小,有接近 iPhone 的,有接近 iPad 的,我們會看安卓設備的尺寸是接近 iPad 還是接近 iPhone 再做調整。
比如 Galaxy Note,我們還在想辦法,在中間地段,六七寸的設備還我們在想怎樣改善,還沒有定。在安卓方面我們會在不同的設備上做一定的用戶測試。
內容上我們有不同的頻道,有從互聯網上精選出來的內容,有些是獨立的內容源。帶有 Flipboard 圖標的是我們的精選頻道,匯集了同一種類而不同來源的內容。我們在不斷挑選全球各地最好的內容源,在中國本地也在挑選中國最好的內容源放進 Flipboard 里,在美國、香港、臺灣等等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在 Flipboard 上用戶可以綁定多個社交網絡帳號,所以分享內容十分容易。 我們有封面故事,在封面故事里面,我們會將與你最相關的信息,比如與你互動最多的人的信息,你最常看的新聞放進封面故事去。
ifanr:最初為什么要加入封面故事(covery story) 這個板塊?
Mike:你也許會使用微博,有很多關注的人,也許在你買咖啡的時候拿出手機看一下,我們能把與你最相近的人,互動比較多的人放在 cover story 里面,所以你會很快地看到那些你想看到的人的動態更新。
Cover story 內容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你綁定的社會化媒體、社交網絡,另一部分是你在 Flipboard 上收藏的頻道,收藏的頻道中被用戶分享最多的故事也會出現在 cover story 里面,有這兩方面來源。
ifanr:作為社會化的閱讀器,有用戶創造的內容,有專業出版者發布的內容,也有用戶分享的專業出版者的內容,在內容上,怎么處理內容版權的問題。與專業內容出版商怎樣合作?
Mike:我們的宗旨和理念是想幫助出版商和內容供應商可以通過 Flipboard 提供給讀者更好的內容,獲得收益。我們現在跟一千多家出版商或內容提供商都在合作,這方面我們還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在這上面一直都很小心。
我們挑選的內容在網上是公開的,有的是 RSS 訂閱源,可以點擊進入源網頁。如果是 Twitter 或微博上的信息,我們會抽取供用戶寫的那一句,那一句就是他在社交網絡上發出的文字。用戶看到這一句有興趣的話,他可以點擊鏈接進到鏈接背后的源網頁去看。從某個角度看,你可以理解 Flipbaord 是扮演瀏覽器的角色,把用戶帶去他們那里,內容供應商和出版社很喜歡與我們合作,因為我們把讀者帶去他們那里。我們也有內容合作伙伴,排版就會不一樣,因為是內容合作,所以我們就有合作伙伴提供的完整內容,同時,合作伙伴可以在內容里面賣廣告,一舉兩得。

ifanr:iPhone 版在設計上作出了那些改動? iPhone 版本與 iPad 版本在用戶體驗上,哪些方面保持了一致?
Mike:我們發現在 iPhone 上,用戶使用頻率比較高,相對說,iPad 上用戶使用時間比較長,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間上有些區別,但我們發現在 iPhone 和 iPad 上用戶使用習慣也有重疊的地方。有些人在 iPhone 上看內容看一個小時,這也是有可能的,我們也在嘗試在重疊的地方滿足用戶的喜好。但重要的是我們一直著重在設計上去打造提供給用戶最好的體驗。
ifanr:Flipboard 發展至今,對于商業模式的思考有何變化?
Mike:基本的商業模式與我們一開始時沒有變。我們開始的理念是 Flipboard 有精彩的內容,同時也有全頁的廣告,當然里面也有很多細節,比如利潤分成,技術上的合作,不同的人要不同的方式去談,但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沒有變過。現在階段對我們來說還是挺早期的,我們還在和很多內容提供商、出版商合作,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學習和摸索這方面。
ifanr:過去很多國外公司在進入中國后進行的本土化都失敗了,比如 Myspace、Google 等,你們對進入中國市場研究后,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及 Flipboard 在中國存活和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Mike: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思維會與大公司不一樣。我們會很著重在中國市場,中國現在是第二大,但很快就會成為智能機第一大市場。我們團隊很小,我們一開始創建團隊時就很留意要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家國際性公司,我們已經將國際化注入了團隊 DNA 中,我們都知道要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公司,當一家大公司到幾百幾千人時,再想把這種 DNA 灌輸給他們員工時就會比較難。我們現在還在不斷地學習,因此我們跟本地的合作伙伴在緊密地合作,例如人人網和新浪微博,此外,我們還有本地的顧問陳漢斌(Robin Chan),不斷向本地專家和創業人才交流學習,這對我們進入中國非常重要。
ifanr:Flipboard 是何時決定進入中國市場的?是通過何種途徑找到現在的合作方人人和新浪的呢?為什么是人人和新浪微博?
Mike:美國版本推出后大概一年,我們就決定要進入中國市場。那個決定之后,六個月后,就是去年 12 月,我們正式推出中國版本。我們的顧問給我們的建議是去找本地的合作伙伴,去找少數幾家但它的用戶量十分大的合作伙伴,當然我們將來一定會加入更多的社交網絡,因為我們畢竟是社交雜志,(social megazine),我們會將更多社交網絡加進來, be more social。
ifanr:怎么看待中國有很多克隆的 Flipboard 產品, Flipboard 與新浪的合作將有什么獨特的無法克隆的優勢?
Mike:我們一直想打造一個人人都喜歡的產品,這是最重要的,當我們看本地競爭者以及模仿我們的人,我們會說,我們與其跟模仿者去競爭,我們倒是更樂意與創新者競爭,我們是社交雜志的首創者,模仿者是在模仿而已,他們不知道我們下一步要做什么,我們與他們的分別是在這。而且我們有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我們有本地的合作伙伴,還有內容供應商的合作伙伴,整個設計也是我們原創的,我們最重要的理念是打造大家都喜歡的產品,只要我們堅持這個原則,這就是最大的區別了。
ifanr:Flipboard 在中國目前只有一名員工,那么在中國會有大規模招聘計劃嗎?
Mike:正式地說,我們在中國大陸有一名全職的員工,是大中華區產品總監謝子陽。但在中國我們還有其他的同事,負責內容、合作伙伴、業務拓展等等的事宜。 美國那邊也有 3 個同事投放很多時間在中國這邊的產品。我本人也放了很多時間在中國這塊。我們即將會北京正式開一個辦公室。recruitment plan? 中國的工程師都十分優秀,我們非常期待和他們合作。
ifanr:最近有消息報道你將退出 Twitter 董事會,那么 Twitter 對 Flipboard 有多重大的意義,是什么因素讓最終要退出?
Mike:我目前還不能評論這件事情,因為我現在還在 Twitter 的董事會上,但我們能看到 Twitter 與 Flipboard 有一點重疊的地方,但我們也會進行更緊密的合作。Twitter 是我們合作的社交網絡之一,我們也有其他的社交網絡合作伙伴,我自己非常喜歡 Twitter,我們也是在幫助用戶用另一種方式來看 Twitter,把他們覺得精彩的內容呈現出來。
后記:
在設計領域,留白曾是中國國畫中使用的創作方法,也有傳統資源可供挖掘。在提供給用戶良好的閱讀體驗中,怎么使用留白,讓用戶在信息泛濫的大環境和快餐式閱讀狀態中靜下心來,是值得閱讀類產品以及各種媒體性產品研究的。一個在廣告領域使用留白很出色的案例是蘋果公司在街頭公交站點投放的 iPad 廣告,產品突出,大塊留白,簡潔、優雅的風格讓人印象深刻。
另外,Flipboard 對中國復制者的思考也有一定啟發性。國內產品抄襲的門檻非常低,成本也不大,很多團隊抱著快速實驗賭一把的心態,能成就做不能成也損失不大。但,產品外表容易抄襲,而背后的愿景、目標、一步步的規劃難以復制,以及創始團隊的人脈資源、推廣資源都是難以復制的。互聯網發展至今,創業已是拼綜合能力的時代。等著亦步亦趨地抄襲首創者的后續創舉,這速度在國內眾多一窩蜂的跟隨者面前也開始顯得慢了。Pinterest 和 Path 模式在中國遍地開花就已經展現出弊端了。抄,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想到別人前面,從解決一個用戶有痛點的核心問題出發,這是最重要的,至于解決問題的產品形態以及盈利模式,也許會有借鑒,但相信美國問題和中國問題還有不同,一模一樣的借鑒也會把自己帶到溝里。如果你怕有獨創的想法被業界巨頭也抄襲去,那么你更應該想清楚,調研清楚,低調,做好產品。創業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商業世界很殘酷,解決問題失敗了才是常態。